蒋建业
大家都知道,自十八大以来,在全国全党范围内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年多来,这场活动似乎有越来越升温、迅猛的势头。但据本人所知,某些地方和部门仅仅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成一次政治任务,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说教,甚至流于形式。我个人认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从当前实际出发,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从老百姓的愿望出发,不能只是在形式上搞得轰轰烈烈,而是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忌走过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不在于“教育”,而在于“实践”,一定要做到四个字:务求实效!
第一、要增强群众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也就是说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是不可能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的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根本和源头。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把宗旨意识牢固树立起来,作为始终恪守的行为准则,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面对人民的信任,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因此,开展好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首先解决为民的问题,教育广大党员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和宗旨观念,始终站在基层群众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自觉把权力行使的过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验,真正做到为民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和廉洁用权。建党93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发展的根基,带领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和人间奇迹,党群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提高。但也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一些党员干部思想和行为出现了偏差,有的甚至严重脱离群众,只关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顾及民生疾苦,导致党群干群关系出现问题,给党的事业带来了损害,也给社会增添了诸多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影响到党的生死存亡,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胜利建成。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群关系才能不断得到升华,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第二、要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
民为国之本,民生是民之本。民生问题是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最大的需求、最大的呼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要争取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否则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好务,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进。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提高服务基层能力至关重要。要坚持边整边改,针对群众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想办法加以解决,让老百姓看到党员干部真心为群众着想的务实态度,以实打实的工作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要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上来评价实践活动的优劣,要从民生改善程度上来认定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要从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多寡来评价地方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扎实与否,要盯住问题不放松。只有做到了这些,为民宗旨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第三、要坚持领导带头,主动下基层、接地气。
有句俗话说得好: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虽然是农村老百姓编的顺口溜,但同样适合于任何地方。无论在哪里,总是有双雪亮的眼睛盯着干部的,这双眼睛是老百姓的眼睛,是群众的眼睛。当然,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只是要做给群众看,更重要的是群众看你怎么做,做得行不行、好不好。领导干部不能坐在会议室里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而是要主动走进群众,要下基层、接地气。要提高对民情掌握的准确性,增强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离不开领导干部带头实践。领导干部要争做转变作风的表率,争做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率,争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主动下基层访贫问苦,带头进农村、进社会、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要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生活生产一线,主动研究解决基层群众反映的生产生活难题。要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更好地发挥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最大功效。
第四、要特别注重求真务实,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
我国几十年的教训告诉我们,形式主义害死人。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样不能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甚至走过场。要把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变为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实践。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明确要求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转变,并强调反对“四风”。“四风”的第一条就是反对形式主义。我们搞群众路线教育是不是走过场,是不是浮在表面,是不是应付了事,群众一眼就能看穿。不求真务实,就会损害党在基层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不扎实干事,党的执政之基和执政地位就无法得到巩固和加强,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因此,注重求真务实也是对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要求。在推进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把求真务实贯穿于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当中,作为判定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一条重要标准,不断提升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成效。
第五、要让群众参与进来,不能脱离群众搞说教。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是党员干部的“单口相声”,更不是领导干部的“独角戏”。要特别注重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进来,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从某种意义上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的参与程度,将成为教育实践活动成败的一项关键性因素。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和互动,否则教育实践活动就变成了党员干部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自娱自乐、自我陶醉的过场戏。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教基层,问计于民,普惠于众。通过搭建群众诉求的“纳言平台”、 爱心帮扶的“服务平台”、 转变作风的“监督平台”等各种民情载体,畅通群众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渠道和方式,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让群众去检验,实现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的同频共振。要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群众对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研究,认真解决,进一步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公开性、透明度和可信度。要通过基层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对党员干部产生监督效应,督促党员干部认真对照“八项规定”检查自身问题,促进工作作风转变,提升党员干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总之,要通过基层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为教育实践活动营造一个基层群众至上,为基层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良好舆论氛围。
第六、要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形成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长效机制。
毛主席他老人家提出群众路线已经几十年了,为什么今天又要重申和强调呢,我想那的确是因为“脱离群众的危险”实在是太危险了。但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应是头脑发热的短期行为,而是要建立科学规范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政治觉悟,启发行动自觉。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永恒的主题歌。要建立干部下基层直接联系群众的常态化机制,通过领导干部的包联包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到基层群众中访贫问苦,拉近与人民群众距离,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要建立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变上访为下访,通过对基层群体矛盾的清理和排查,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处理在萌芽阶段。要建立基层人民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分阶段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方面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网络征询等方式向群众征求意见,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对反映有突出问题的领导干部,要坚决进行查处,决不姑息。建立宣传报告典型制度,对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大张旗鼓地宣传,用先进事迹感染人,用模范典型带动人,用优秀品质影响人。
第七、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说一千,道一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还在于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应是一场单纯的政治活动,而是要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手抓”、“两促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做出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重要保障。因此,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正实现“两手抓”、“两促进”,进一步提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切实转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深入基层服务,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引领群众广泛深入地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上来,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出台之前,要广泛征求和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作者 南充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