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王定国故居一角。
百岁红军王定国专题展。
人物简介
王定国,南充市营山县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夫人。1933年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参加长征。1973年调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1977年任全国政协“谢觉哉文集办公室”副组长。1994年2月离休。2009年9月,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2016年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2020年6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8岁。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晓江/文梁洪源/图
她,15岁被卖作童养媳,20岁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22岁参加长征,24岁被敌人关押,25岁与“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结为革命伴侣……她,离休二十余年脚步不停,70多岁推动长城保护,80多岁挽救失足少年,99岁参与植树造林,105岁亮相央视春晚。
她,就是从南充营山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女红军——王定国。
历经百年人生,书写一世芳华。王定国一生爱国爱党、淡泊名利、崇俭尚廉、乐观豁达。回顾王定国的百年人生路,不仅可以看到修身齐家、大爱无疆的家国情怀,也能看到女性挣脱封建枷锁、在时代进程中改变命运的缩影。
1长征路上战风斗雪意志坚
盛夏的营山县安化乡爬山村,草木葱茏、生机盎然。车子盘旋在一弯又一弯的山路上,窗外空气清新,花香扑鼻。高远的天空,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高高耸立的大山,以及深藏在山里的人家。
王定国故居坐落在一小片民居之中,门槛、篾笆墙、窗格,刻满岁月的痕迹。时光逆流,那是1913年,就在这间四面透风的房子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她叫王乙香。
在战乱频繁的岁月里,她的到来并没有给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多少快乐。还在六七岁的时候,她就到卖担担面的面食馆推磨挣钱,从天黑推到月照东墙。15岁时,她被卖做童养媳,生活苦不堪言。
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摧毁王乙香的意志,反而催醒了她的革命思想。她在等待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共产党带来“没有压迫、男女平等”的“新世界”,让王乙香激动不已,她给自己改名王定国,用行动对命运说“不”!
1933年10月,许世友率红九军解放营山后,王定国参加了红军,并于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嘉陵江上战火纷飞,红四方面军从南充等地出发,踏上艰辛的长征之路。王定国紧跟革命步伐,成为红四方面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员,为战士们演出鼓舞士气。
“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翻雪山、过草地、战激流、啃树皮,长征路上经历革命风雨的洗礼,王定国的革命意志更加顽强。
在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党领山时,风雪无情地向着饥饿、寒冷和疲乏的红军队伍扑来,女战士们无法前行,便用棉被紧裹,抱团取暖,她的一根被冻僵的脚趾永久留在了雪山上。后来,王定国谈及这件事,却笑着说:“用手一拨,趾头就掉了,既没流血也不疼,主要是不影响赶路……”
过草地时,树皮、草根、皮带、皮鞋都成了红军战士的“粮食”。如何把牛皮鞋底制作成“美味佳肴”?王定国和战友们编了一首打油诗并四处传唱:“牛皮鞋底六寸长,草地中间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后分外香。两寸拿来熬野菜,两寸拿来做清汤;一菜一汤好花样,留下两寸战友尝。”
乐观的歌声,穿透了黎明前的黑暗。
2017年1月27日,在央视春晚“致敬老红军”特别环节,身穿红色棉袄的王定国出现在电视机前,她带来了一幅书法作品“红军万岁”,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激起了现场和电视机前观众对老红军深深的敬意。
王定国一生跟党走,艰苦卓绝的长征是她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2红色传家留得清气满乾坤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王定国在雪山脚下的河边洗衣服,一位留八字胡的老同志操着湖南口音笑着对她说:“小同志,要过雪山了,请你帮帮忙,把两件衣服合起来,中间装上羊毛,我要穿它过雪山。”
当时的王定国不知道,这位老同志就是后来被同志们尊称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一次偶然的相遇,竟会成就她一生的幸福婚姻。
王定国与谢觉哉二人年纪、出身、文化差距都很大,他们是怎样相濡以沫、共同经营婚姻与家庭的呢?在二儿子谢飞看来,他们互敬互爱、取长补短,有着共同的理想。
王定国文化基础薄弱,在谢觉哉的鼓励下,她开始识字。由谢飞编选的《谢觉哉家书》第二辑中收集了谢觉哉在王定国第一次提笔给他的信上的文字修改,就是他们教与学的一个有趣例证。他们在一起的34年间,王定国不但脱了盲,还跟着谢觉哉学诗词、练书法,晚年成为了有名的社会活动家。
当年,王定国全家住在北京圆恩寺胡同里。那时,院子里有块空地,王定国和谢觉哉常常带儿女们翻地种菜,还养了猪。所收获的瓜菜都要分给邻居和好友。在他们的教育下,孩子们心中从小就埋下了艰苦奋斗、不谋私利、团结友善的种子。
谢觉哉去世后,按规定遗属可以继续住原来的房子。王定国却主动找到组织表示:“我有自己的工作,我是什么级别就住什么房子!”随即提出不再配备秘书,退掉了司机,搬出了带院子的大房子。
王定国待人热情,对大儿子谢飘来说,曾经有些难以理解:母亲虽然为很多人写过推荐信,却从来没有在他考学、当兵、提干、复员以及退休的任何一个阶段帮他说过一句话。“过了很长时间,我才慢慢懂母亲。”谢飘说,“母亲一直教导我们学本事、干实事,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谢飞在《百岁红军百年路》的序言中写道:母亲详细地回忆了童年的苦难和参加革命的具体历程,讲述了她如何辅佐父亲的工作,却只字未提自己生育、抚养儿女们的事情,好似这些是私事,并不重要。但是,我以为这却是母亲一生对我们家庭、儿女们最不应该被忽视和忘却的功劳。
2017年,王定国“勤劳、善良、博爱”的家规被评为四川省首届“天府好家规”。所谓家规,不是写在牌匾上,而是实实在在地做事情;所谓传承,不是挂在口头上,而是一种自然自觉的行为。王定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成为红色传家的典范。
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谢家子女都是普通而优秀的工作人员,都在各自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3大爱无疆一片赤诚系家乡
“多年来,我一直在照顾你们和你们的父亲,从现在开始,我要去做我的事了。”1984年,王定国整理、出版完谢觉哉的日记、传记后,对儿女们宣布。
本可在家安享离休生活的王定国却没有闲下来。她看到长城遭到破坏,于是推动成立中国长城学会,拍摄专题电视片《万里长城》,让更多人认识长城、保护长城。看到被损坏的文物,她心如刀绞,筹备并成立了中国文物学会(前身为“中国老年文物研究学会”),做了大量文物保护方面的工作。
上世纪90年代,看到很多地方荒漠化、沙漠化十分严重,王定国又坐不住了。她四处奔走,连续组织召开两届沙棘防沙固沙国际研讨会,积极推广沙棘防沙固沙技术,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她“中国生态贡献奖”特别奖。
91岁重走长征路、94岁考察黄河生态、99岁还在植树造林……几十年来,王定国发挥余热、热心公益,把热情挥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大爱无疆的家国情怀。
虽然长久居住在北京,王定国却时常记挂家乡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她回到家乡看望父老乡亲。2009年5月,她在营山县城北门河畔的亲水广场,亲手栽下了象征红军精神的黄葛树。2010年10月,她为“红军解放营山纪念碑”揭碑,为安化小学捐资2万元。2013年,她委托小儿子谢亚旭,将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王定国公益慈善专项基金中的30万元捐赠给安化乡,支持爬山村的灾后重建。
走进营山县安化小学,校园里处处充满着红色文化气息。大门上是王定国题写的“振兴中华教育为本”8个大字。校园里,一块宣传栏中,详细介绍了王定国百年人生的传奇故事。在一栋教学楼旁,两棵桂花树枝繁叶茂,接近两层楼高,这是2009年王定国回到安化乡时,亲手种下的。
在安化小学,还设立了王定国奖学金,截至目前,已经资助了300余名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打造红色文化校园,传承红军精神。”安化小学校长王小兵说,王老的无私大爱一直感动着家乡人民,她的深情厚谊也激励着家乡人民,学校要宣传好王老的精神品质,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取成长的力量。
每天,有无数的中小学生、共产党员走进“百岁红军王定国专题展”,追忆革命岁月,接受一场爱国主义教育;也有无数的普通群众,来到北门河畔,在黄葛树下,聆听百岁红军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