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流动党员一个“家”

时间:2018-12-07 08:29

杨荣久

到哪里去过组织生活?这是流动党员感到十分纠结的问题。南充市人社局离退休干部第二党支部,有5名党员先后去成都给自己子女带小孩,他们少则一两年,多则好几年。以前,这些党员每年只能回南充参加一至二次支部活动,大多数时间住在成都。为了实现支部学习全覆盖、党的生活常态化,在征得有关方面同意后,支部决定于2014年初,把他们单独编成一个党小组,在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小组活动。

一、深化认识 大力支持

支部同志认为:他们为自己子女带小孩,是一个退休老者奉献余热的具体表现。从大的方面来说,他们是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促进小孩健康成长;从小的方面来讲,也是为子女减轻负担,让他们更加安心地工作。再者,流动党员人数较少,住地分散,“回南”活动,诸多不变。单独编一个小组,大家也很愿意。经支委会研究,决定在成都建立一个党小组。

小组成立时,由支部先指定一名党员负责。之后,由全体党员推选一名党性强、敢担当、讲奉献、勤服务的同志,担任党小组组长。

党支部为支持该小组的工作,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一是,将局下拨的活动经费,按人头足额划拨给小组;二是,支部每年的工作计划、学习材料、工作总结、活动动态等按时发送给小组每个成员,而小组的活动情况,也不时向支部汇报;三是,支部的重要活动、局里的有关安排,随时由支部办公室或支部书记给该小组通气和联系。

二、主动积极 依托当地

党员住地分散。有的住在城东,有的住在城西,有的住在一环路,有的又住在三环。加上活动经费有限,又没有学习场地,搞一次活动的确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坚持小组活动的开展,他们动了不少的脑子,花了不少的心血,走了不少的路,终于找到了依托。实践证明,他们认为成都汪家拐一带,是小组活动比较合适的地方。于是主动向该街道党委书记、党办主任汇报,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并立即向所属的文庙社区通了电话。文庙社区的领导热情接待了小组同志,很快落实了活动场地。与此同时,每次学习还给他们提供有关学习资料和空调、茶水。当地党组织还要求他们要为成都的社会稳定、社会风尚和关爱后代等方面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三、坚持活动 贵在求实

四年来,该党小组,按照党支部的统一部署,认真搞好学习活动。通过长期、系统的学习,使大家明白了各个阶段党情、国情、世情的新变化,紧跟了新时代的步伐。他们除有时回南充参加一些参观考察活动外,小组坚持了:(1)单月集中一次学习讨论,双月在家自学;(2)集中学习前,由组长提前十天左右通知全体党员,做好有关发言准备;(3)讨论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交流心得体会;(4)结合自身优势,为当地在维稳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我们支部和该小组,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究竟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当前仍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待大家继续探索。(作者:南充市离退休干部第二党支部书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