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思想与地心引力

时间:2024-08-30 14:45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市委政研室  漆 

歌德曾有一句话是,“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与高尚的人谈话则是让人能够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进行淬炼。王小波的这本书的确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是做到了,这可能也是因此近年来很多人将他推上神坛的原因吧。但是就我从这本书里认识的王小波而言,我觉得他更像是生活在周围的一个普通而又有趣的人,他的思想质朴而浪漫,思维跳脱而直接,总给人种一跃入九霄、性起蹴金乌的随性,然而地球是有引力的,任何超出时代的思想都不可避免被拖着往下沉。

读这本书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朴实的语言以及平淡的情感,似乎并不需要细细咀嚼便可以吞咽,然而当我想用肠胃去进一步消化它时,却发现如果不挑出里面的刺,它只会是我身体里面刺痛我的异物。所以每篇文章读到一半时,我都习惯性愣地迟疑片刻,生怕有被遗漏的刺。如此一来,读这本书的确没法让人有酣畅淋漓的感觉,因为既没有让人大彻大悟的道理,也没有令人惊艳的文笔。但是你若静下来读它,至少可以驱赶心中些许的浮躁。之所以要静下来,是因为静默能让你更理性,而保持理性也正是王小波这本书劝诫读者去拥有的习惯。正如扉页的那句话所说,“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这本书最先让我产生好感的是自序里面的那句“我对读者要求的,只是希望他们不要忽略我的那一份恳切而已”,那感觉就像是一位好友在跟你探讨他的思想和观点,你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倾听下去。没让人失望的是,书中没有一处语言会让你感觉到严肃或是犀利,没有一个观点是站在至高点用俯视的姿态来表达。这应当是很合我口味,因为我总是希望观点能够被平等地表达,我也喜欢在云淡风轻中去思考一些有趣的事情。

同时,书里无时无刻不透露着作者思想中理性的光辉,而学会理性地思考我以为便是我在书中最受益之处。比如在书的第一篇文章《沉默的大多数》中,作者就指出在恶劣的环境下,话语通常让人陷入思维的移植和灌输中,个性和人性都被严重的抑制,反而选择沉默是保持理性的方式。但是沉默的大多数内心的思想无法得到表达,导致了非理性话语占据了公共文化思想的主导地位,因此作者本书的立场正是站在沉默的大多数这一群体这边,试图让话语成为理性思维的交流。又比如另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我就会请求上帝让我聪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决不会请他让我愚蠢到让人家给我灌输善恶标准的程度”,他希望人拥有明辨是非的理性,不会被动地接受善恶标准的灌输。作者所赞成的那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也是为了说明思想和知识的参差多态才是人幸福最根本的来源,而理性则是保证思想自由的前提。

不论是中外历史,社会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陷在教条传承之中,理性要么被主流唾弃,要么被生活掩埋,社会发展也因此极其缓慢。而当理性被重新唤起时,社会变革则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展开来,自然科学、人文艺术也迅猛地发展丰富起来。有价值有意义的思考通常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理性能让你不被情感所蒙蔽,理性能让你批判地接受外界信息的输入,理性能让你的思想真正独立。或许当全社会崇尚理性时,才能让整个社会思想真正地解放,去拥抱自由,精神文明才能极大丰富。

作者自然是没有想在书中对理性的价值做一番高屋建瓴的评论,毕竟这不是他的风格。然而书往后一读,通篇点到即止的论述风格实在让我咬牙切齿。论点总是给人一种只可意会的感觉,捅破天窗的工作只能读者自己去完成,而其论据则通常是荒诞不经的故事,虽然浅显易懂但未免过于牵强。也许这涉及个人文学层次的问题我无法体会,但至少在我希望借助作者的思想去思考时,会感觉这种思考犹如空中阁楼一般缺乏支撑,即便存在也是在风中岌岌可危。

除却思想的深度,思想的广度同样让我无法认同。作者在文革中经历了思想最不自由的年代,因而对思想的自由尤为看重和珍惜。而理性这一思想自由的先决条件,在那个专横的时代而被人们所摒弃。然而作者反复提起那段过往的经历,让我感觉像是听单曲循环的歌曲,熟悉无比的旋律给不了一丝的惊喜。另外,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似乎仅源于儒家经典的部分观点,而且援引的观点也基本局限在罗素先生的话语中,这让本已狭隘的思想维度更加地封闭,极大地削减了该书的阅读性。

所以总的来说,我心中的王小波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他既有种种的不足,又有高尚的思想。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是更多这样思想的人,而不仅仅被供着的思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