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爱

时间:2024-08-30 14:35

——梁晓声《人世间》读后感

市委政研室  康绍君

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这部时间跨度50年115万字的力作,记录了当代中国半个世纪的发展史,纪实的社会背景,丰满的人物情感,曲折的故事情节,引起了无数人的收看和追捧。这部小说不靠惊悚诡异、刻意悲情或滑稽可笑的情节博人眼球,也不靠刻意雕琢加工塑造所谓的“典型人物”来取胜,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极其普通的,极富人情味的,极接地气的。

指尖触摸文字,鼻翼浅嗅书香。笔者通过《人世间》周家三代人的故事,重温50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和携裹在时代发展浪潮中,老百姓苦难与幸福并存的生活百态和人情冷暖。《人世间》以周家小儿子周秉昆的视角讲述整个时代发展故事和人物变迁,以周秉昆妻子郑娟为主线围绕周家的感情纠葛,推动故事的发展。通过一群小人物平淡生活琐事,以小见大展现国家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建设兵团的垦荒戍边、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的改革开放、棚户区改造住房制度的改革等重大历史背景。

一个人的成长史或许不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发展史,那么一个家庭呢?这个家庭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群人呢?稍微联想一下便可知道,由一个家庭延伸出来的社会关系毫无疑问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他们的从小到大、从大到老,能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发展史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人世间》中周母、郑娟以及郑娟养母等,她们的善良、贤惠,吃苦耐劳的品质与个性,也正是那个年代人真实生活的写照。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为母则刚的女人们,用她们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千斤重担,就算身处社会底层,也要仰望天空。有温度、有坚持、有仁义,亲人朋友间的相互扶持和鼓励,为人处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必然受人推崇和尊敬。

参与“大三线建设”常年在外的周父,文革结束后凭自己能力考上北京大学的周家长子,托人找关系成为工人后来逐渐成熟的周秉坤,以及在改革浪潮中凭借投机取巧“发财致富”的骆士宾、水自流等,书中这些人物故事的刻画,无论是知识分子个人的成长、草根青年的自强奋斗,家族的衰败与延续,无不是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国家建设和改革,在沉浮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行的时代烙印。

周家三代人的故事,也是千万个中国家庭故事的缩影。知识改变命运,勤劳才能致富,乐观向上积极的态度,永远是生活的主旋律。平凡的普通百姓是历史的浮尘,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参与者、缔造者。九十年代,国家企业实行“三岗制”,部分油田职工响应国家号召,辞职下海;当“走出中原发展中原”的号角吹起,我们又一批石油人走出中原、甚至走出国门,开辟工作新天地。无论体制外通过勤劳与智慧发家致富,还是体制内利用知识和技术创新创效,都是在奋斗与拼搏中追梦的脚步永不懈怠。

《人世间》充满了正能量。周家一家人,从父亲周志刚算起,到第三代的周聪、周玥,从厅局级干部周秉义,到普通老百姓周秉昆,从博士、大学教师周蓉,到没有文化的郑娟,他们骨子里都有一个闪闪发光的字,那就是“善”。在我看来,这个“善”字比周家的传家玉镯(国宝级的,价值不菲)更可宝贵。正是这个“善”字,让周家的老老少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坑人、害人的事。可以说,在周家的每一个人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红尘万丈挡不住历史的滚滚车轮,百姓在婆娑世界的苦难中曲折前进,作者笔下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书写情怀和热望。《人世间》白描出的大时代,呈现出一幅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越来越美好的百姓“小家”生活,见证着国之“大家”一步步走向富强。人世间的点点滴滴与我们息息相关,不仅让人怀念激情满怀的青春岁月,更激励当代的人们积极向善向上,正视苦难热爱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