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鲜活的历史永远鲜活

时间:2024-08-30 14:32

——《笔底风云:一代良史陈寿》读后感

市委政研室  张雪梅

三国(公园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群雄争霸、分合割据的特殊历史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国家鼎立。 三国风云,人物荟萃。晋代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后经裴松之注引,颇有参考价值。元明清期间,三国事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明代罗贯中以这段历史为蓝本,编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亚洲及世界各地,影响了这些地区。《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多取材于陈寿写的《三国志》;可以说,没有《三国志》,就不可能有《三国演义》,陈寿功不可没。直到今天,三国的一些人物、事件仍是广为流传,老百姓耳熟能详,成为今天电视、电影或游戏题材之一,鲜活地与时代同行,成为华人精神文化智慧的金典宝库。

长篇小说《笔底风云:一代良史陈寿》记录了陈寿所经历的三国故事。陈寿生于蜀汉巴郡安汉(今四川南充),经历了刘禅继任皇位到投降魏国,及魏国覆灭、西晋建立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他师从蜀汉大儒谯周,与李密、李骧等共同求学。入仕以来,与朝中奸臣对抗,与三国各路名人交际,秉持忠义,情系家国,欲拼尽一己之力,保全蜀汉,拯救黎民。炎兴元年,蜀汉灭亡,刘禅及谯周等大臣前往魏都。西晋代魏后,司马炎暗中害死谯周,陈寿潜回老家,归隐山林,尊恩师遗愿,闭门数载,潜心著成《三国志》。

本文作者彭春绵(本名彭莉),四川省南充人。曾出版散文集《夏雨的眼睛》,长篇小说《东方上帝伏羲传奇》《九品怪才黄凤林》《格桑梅朵》《回家》《落下闳传奇》。其中,长篇小说《格桑梅朵》入选“2012年度全民阅读百种优秀图书”;《回家》获四川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短篇小说《银杏》获第三届“金熊猫”网络文学奖。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对家乡历史名人的敬仰,对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追求,彭春绵女士撰写了此书并赠送于我。读罢此书,三国时代的人物、故事再现;作者陈寿的形象再现。陈寿的《三国志》镌刻了三国的历史,彭春绵的《笔底风云:一代良史陈寿》再现了动乱年代读书人陈寿的曲折挣扎。这些历史人物、故事通过文笔鲜活地活着,不被时间淹没,成为我们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成为我们厚重文化的精彩积淀。为此,特推荐此书并对阅读此书有几点心得。

一、再现了三国历史人物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乱世枭雄的人物肖像图,通过《笔底风云》这部小说,三国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得到丰满展现。

谋臣诸葛亮:诸葛亮是蜀汉的功臣,早年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献计三分天下,为刘备绘就了称霸天下的蓝图。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备最终当上了皇帝,而诸葛亮做了蜀汉丞相。当然,陈寿与诸葛亮并无交集,在他一岁左右,诸葛亮就病死了。但陈寿的父亲,却被诸葛亮削职。因街亭一战,主将马谡不听王平谏言,决意在山顶扎寨,被魏将张郃所败,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陈寿父亲时任马谡参军,受到牵连,被诸葛亮判处髡刑,也就是削去须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格外珍惜。陈寿父亲引以为耻,回到家乡,几乎一蹶不振。幸好老友谯周极力劝解,陈寿父亲才娶妻生子。

仁臣谯周:巴西西充国人,蜀汉风云人物,官至光禄大夫,时人称其为蜀中孔子。在那个冷兵器时代,谁拥有兵权,谁在朝廷就有话语权,姜维以完成先帝遗志为借口,连年北伐,使蜀中凋敝,民不聊生。谯周主张休养生息,蜀汉灭亡之际,谯周劝刘禅降魏,能让百姓免于兵祸,保全刘氏族人。此前,陈寿拜谯周为师。学成后,谯周向后主刘禅推荐,陈寿入仕,先后任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陈寿30岁那年,魏国攻打蜀国,由魏将邓艾、钟会各带一支人马。钟会打败蜀国将领姜维,姜维退兵至剑门关,与钟会苦战,眼看兵败在即。邓艾从阴平进发,因山势陡峭,所以开山凿路,修栈搭桥,到了马阁山再也不能前行。邓艾用毯子裹住身子,率先滚下山来,士卒纷纷效仿。邓艾率魏军一路获胜,先后占领江油、涪城、绵竹,很快到了广汉。谯周写《仇国论》劝刘禅投降。如果大战,死伤的是将士,遭殃的是百姓;如果投降,丢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或者身家性命,甚至是灭族之灾。刘禅不断地拷问自己,最后决定投降。

贤臣张华:张华为汉留侯张良十六世孙,博学多才,贤明睿智,以举荐贤才著称,著有《张华集》10卷,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志》。蜀汉灭亡后,张华寻觅蜀地英才,赞赏陈寿的才华,可是,陈寿因守父孝期间生了病,让婢女捏药丸,乡人以为陈寿不孝。后来被史家们称为“婢女事件”。陈寿因此饱受非议,困顿乡野,未被西晋朝廷诏用。司空张华爱陈寿有大才,于是动用自己的人际关系,让巴西郡先举陈寿孝廉,再授著作郎,出任阳平(今山东莘县)县令。期间,陈寿撰写《诸葛亮集》,这部文集,囊括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24篇文章。武帝司马炎读罢,龙颜大悦,迁陈寿为著作郎。后来,著作《三国志》。《三国志》写成后,先是在部分士大夫、权贵中流传,并得到高度评价,《三国志》被朝廷录入禁中。

二、再现了巴蜀地域文化

尽可能还原历史人物,还原历史细节,这是创作《笔底风云:一代良史陈寿》时,作者秉持的原则。无论是生活场景、礼仪礼节,还是民俗民风,都遵从了那时的形态。“蜀有三宝,巴有二绝”,即蜀中的蜀锦、蜀绣、冶铁;巴地的盐、清酒。在该小说中,对蜀锦、蜀绣、盐、清酒和安汉的花灯,做了很好的利用,用来推动故事情节。文中再现了南充的果酒:“他如获至宝,将酒方展开,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包括如何制酒曲,如何选料备料,如何发酵,如何取酒,如何建作坊等等,都写在上面。不出所料,陈家的酒是用果子酿出来的。这是租先留给他们的生路啊!”这些描述,既体现了异质感,也更好地展示了地域文化,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想象空间,比如阆中旅游文化的汉服节酒可以参照还原三国时期的服饰、礼仪、装饰及食品等等,让文化特色流传。

有陈寿的《三国志》、又有张飞镇守阆中的系列故事、还有蜀国时期修建的古柏道等等遗迹,自然而然地三国文化成就了南充旅游文化的特色,也影响了南充人豪爽侠义的性格,勇于进取的品质。

千年以来,陈寿的《三国志》记载的人物故事,人们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取舍演义,也给后世创作留下了无穷的想象和空间。其中,《三国演义》最具代表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陈寿的故事和命运,又何尝不是扑朔迷离,令人猜想,努力去还原那些细枝末节呢?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三、有持久的战略指导意义

《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陈寿叙事简略,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谨,为后世历代史学家所重视,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小说《笔底风云:一良史陈寿》从已作二臣的谯周卧倒病榻入笔,打乱现在与过去的时间顺序,通过陈寿“闯宫面圣参黄皓、建言皇帝开设外廷、盐的开禁、义葬诸葛瞻父子、奔丧守孝”等几件大事,塑造了一个忠勇刚毅、肩挑大义的陈寿。小说中的陈寿常常说:“读书人,还是用笔来说话。”

从东汉末到西晋近百年间,群雄逐鹿,战乱争斗不断。《三国志》记录了那个时代战争的智慧谋略,作为史家,可谓“笔底风云。其“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等战略战术一直流传,影响后世,广为借鉴。然而,帝王将相成就霸业,名留青史的同时,也是民众白骨成山,血流成河、命如蚁蝼、民不聊生之时,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也。生在一个离乱不堪的时代,人人充满危惧,不知能否再见明天的太阳。对读书人陈寿而言,也同样有朝不保夕、前途渺茫的困厄,沉迷于诗书里,行走在文字间,或许是对他自己最好的慰藉,也是最好的安放。“用笔来说话”记录现实,最终成为历史,将历史留给后人,让后人在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规律,吸取营养,这是《三国志》的初衷或努力。

纵观历史长河,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期间经历了太多的人乱天灾。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带领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华民族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走向稳定繁荣昌盛。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总书记也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长治久安,是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一直的追求。然而当今世界却很不太平,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期: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红海危机、台海危机、欧洲重新武装……战火一直在燃烧,战争一直在进行,世界紧张局势愈演愈烈。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习总书记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积极备战,是为了维护和平;“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平就像阳光雨露一般不可或缺,中国人民需要和平,世界人民需要和平。和平来之不易,和平更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维护和捍卫……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民族富强,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由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旋律一直在回响,三国远去了,三国故事一直在、三国英雄也一直在,正如歌词所写: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刘备、曹操、孙权,英雄也;陈寿、罗贯中,英雄也!历史的天空上,星汉灿烂,星光闪耀,让人仰望,催人奋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