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年干部培养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3-03-23 12:12

市航务管理局  胡一丹 

培养和选拔优秀干部是行政部门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既是顺应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遵循,更是青年干部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途径。但当前的人才培养,面临诸多困境,造成人才培养举措无法真正被理解被接受,甚至越发激化年轻人的抵触不满情绪。针对青年干部的培养现状,通过观察、走访、分析,形成了以下情况报告。

一、青年干部培养之现状

青年干部培养到底是怎样一个现状?简单总结就是:年轻干部被动接受多、主动参与少,消极应付多、积极面对少,好高骛远多、脚踏实地少,目光短浅多、站高望远少。

(一)被动接受多、主动参与少。这应该是最普遍的一种培训窘境,青年干部们迫于领导压力集中参与一场场培训,大多都“身在曹营心在汉”。培训讲授的内容不绝于耳,眼睛却更多停留在热闹的手机屏幕,宛如一个毫无感情的木头人,目光呆滞思维停滞,唯有穿插于无聊说教间的中场休息能稍微挽救痛苦的修行,对,他们称参与这种培训为修行,如坐针毡。在各类知识井喷着向青年干部袭来时,他们身心抗拒,知识无法进入预定轨道,造成资源浪费,浪费的不仅是人力物力财力,还有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二)消极应付多、积极面对少。这种现象多见于青年干部面对上级、领导安排的锻炼任务时所采取的态度,对待工作,他们只愿完成分内事不愿接受更多额外要求;对待交际,他们斩断一切无效和非必要社交,内心对新的挑战生出本能的排斥,原本作为综合能力训练的机会被视为强加的负担,完全背离了干部培养的初衷。

(三)好高骛远多、脚踏实地少。这似乎是大多数年轻人的通病,高估自我标榜自我,往往始于幻想终于现实。年轻人有理想有追求原本是值得鼓励的,但理想追求不等于痴心妄想,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幻目标只能满足一时的空虚,带领我们走向未来的每一步都踩在棉花上,不着边际。

(四)目光短浅多、站高望远少。这个现象涉及到思考角度和站位问题,并不是所有青年干部都能以宽大胸襟、开阔眼界去包容、看待所有人和事。90后这一群体,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将小家中唯我独大、自私自利、独断专行的行事方式也带到社会这个“大家”中,势必要遭受白眼和冷遇。工作中,我们常见有的人守着眼前的成绩沾沾自喜,有的人盯着一点利益斤斤计较,在与别人攀比争抢中从未关注过大局,缺乏大局和通盘考虑意识是青年干部中十分常见的一个现象。

二、干部培养困境之原因

青年干部培养现状不容乐观,究其产生根源,还是思想认识、重视程度、教育方式所决定的。

(一)对干部培养的态度参差不齐。在从事人事教育工作的一年中,我参与联系和承办了不少培训,不管是政治理论、党性修养,还是业务能力、综合素养,亦或廉政教育、政德建设,都将青年干部这一群体列为最主要的受众。这一群体中,受近几年“考公热”影响,90后所占比例逐步攀升。就我所在的单位来看,45岁以下青年干部共34人,其中90后就占2/3,而这个数据也将会随着年龄结构的不断年轻化而逐年发生改变。青年群体对教育培训的态度,差别十分明显:80后认为自己已被后浪拍在沙滩上,未来属于更年轻的人,应该把培训机会留给他们;90后认为所谓培训不过是走形式,内核都是应付上级检查配合完成规定动作,讲的内容千篇一律,有什么好参与的?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这就造成最该接受教育培养的一批中坚力量往往缺席最为严重。

(二)培养方式缺乏创新老套死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胜任领导工作,需要掌握的本领是很多的,最根本的本领是理论素养。扪心自问,我们在人才教育培养的内容安排上是否有失偏颇?重业务轻理论的培养现状是否存在?许多部门通过组织读书班,由领导干部领学党的重要论述,或结合党课和主题党日活动进行灌输,内容形式都毫无新意,这些常规方式连基本吸引力都达不到,还如何发动青年干部参与其中?

(三)大胆发声的欲望日渐消失殆尽。身边越来越多年轻人拒绝表达真实想法。这是一种反叛吗?也许是,但更多是社会的印记。很多年轻干部只懂闷声干事,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如鱼得水、自信发光,却不愿大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们有的羞于表达,有的不愿表达,有的甚至不屑于表达,归根到底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对旁人的不自信,对大环境的不自信。我们鼓励干部勇敢表达,无论对错都是一种历练,在交流平台分享自己的看法,对他人观点发出合理质疑都是思想运动轨迹的体现,这很重要,也很必须。

(四)胸襟与眼界的局限性不断放大。我们是新兴的一代,是叛逆的一代,也是自我的一代。我们拒绝功力拒绝谄媚拒绝内卷拒绝一切外部强加的压力和重担,只为自己舒坦。这一特质放大到生活中,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格局大小很重要,格局决定了站位角度和眼界的开阔与否,但年轻一代没有格局意识,很难将大局放在心上。

三、干部培养教育之破局

理清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针对如何破解困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如何让理论知识“鲜活”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探究的动力,如何让年轻人感兴趣,成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向老师取经。曾经一位历史老师,将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融合进书本知识进行加工,通过角色扮演和讲脱口秀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照本宣科,让那一堂历史课成为许多学生学习生涯中的“白月光”。将这个思路带到干部培养中,我们能否探索着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比如:通过还原真实奋斗故事,让他们感受革命先烈的不易;通过答题、游戏的方式让理论知识深入人心,同时辅以奖惩制度,让活动充满竞争性和趣味性,将严肃死板的理论知识潜藏进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让青年干部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互动中,激发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和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顺应发展需要充分激活年轻因子,变被动为主动,由“填鸭”变“冲鸭”才能真正让“死”理复“活”。

(二)如何发出青年人的时代最强音?我们前面分析过,年轻人拒绝大胆表达的症结在于曾被否定被不认同,消除这种观念就是破除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干部培养中,书本知识、实践经验、思想认知、语言表达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我也不是一个擅长表达的人,在经历过读书分享会、专项内容主讲、交流座谈等发声活动后,我也被动地去一点点突破自身恐惧与羞怯的壁垒。广大领导和人事教育工作者要注意鼓励青年干部大胆发言,允许不同观点意见的存在。培养教育工作不仅要“引进来”学,更要“站起来”讲,可以多举办座谈交流会、经验分享会,转换角色,让青年干部上台授课,以锻炼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积极引导他们克服害怕畏惧心理,要知道,在一片波光粼粼中泛起那一小朵浪花,不是错误,也不是不合群,而是成长的必经之道。

(三)如何兼顾“扫一屋”与“扫天下”?关于这个问题,有位领导在与青年干部交流时曾经总结说:“人,要学会本位做事,越位思考。”这句话在他们之后的人生旅途中逐渐得到实践的印证。人才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做事教做人,对格局站位的引导不足就会造成偏安一隅的狭隘思想。大局观的养成,靠的是正确思考习惯的培养,更多去培养青年干部独当一面处理矛盾化解问题的能力,对帮助他们扛起行业发展重担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人才培养永远在路上,我们探寻新方式的想法和脚步也永远不会停歇,人才队伍建设是一场开卷考,却没有标准答案可言。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希望接受新时代教育的青年人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能在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一刻不怨怼不懈怠不后悔不放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