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南充40个省重点项目、300个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24.2亿元、1190.7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高达104.2%、101.2%
建设中的成南高速公路扩容项目控制性工程——嘉陵江特大桥。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余中华摄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冯方雄
机器轰鸣,塔吊林立,深秋的果城大地,跃动着发展的强劲脉搏;钢筋水泥间,焊花闪烁,重点项目的“引擎”正全速运转,催生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1至9月,南充40个省重点项目、300个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24.2亿元、1190.7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高达104.2%、101.2%,这份亮眼的“进度表”,正是全市上下聚力项目攻坚、奋力冲刺“满堂彩”最生动的注脚。
产业立柱: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核支撑
产业项目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脊梁,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南充正以一个个落地生根的重大产业项目,挺起高质量发展的坚实骨架。
近日,位于高坪区物流大道的成渝北部农副产品进出口集散中心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工人们分散在各作业区,紧张地进行着钢结构预埋和钢筋绑扎,2号与3号仓库已拔地而起,全面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现场已投入各类机械设备30余台,施工人员130余人,正全力抢抓工期。”项目经理高洪升介绍,这两栋仓库将于年底实现封顶,明年将完成京东、申通所需仓库的建设任务。这个总投资11.3亿元的项目,未来将有效完善川东北地区在进出口农副产品方面的集散与仓储功能,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产业升级的浪潮同样涌动在高新技术领域。在南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创中心,四川神舟微科电子有限公司的厂房内,17条现代化生产线已架设完毕,洁净室装修进入冲刺阶段。“接下来将立即启动通电调试,为12月份顺利投产做最后准备。”公司总经理曾嘉庆语气坚定。这个总投资7亿元、专注高端半导体分立器件研发制造的项目,不仅将填补区域先进功率半导体领域空白,更将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为南充打造特色半导体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能。
交通织网:畅通内联外引“经济动脉”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如同打通区域发展的“任督二脉”,为要素流动、产业协作、区域融合提供坚实基础。
10月15日凌晨,风雨交加,南潼高速真武宫大桥建设现场却灯火通明。一场堪比“空中芭蕾”的转体施工正在上演——总重超1.2万吨的转体梁,在精准操控下,双幅各完成95度转体,平稳跨越达成铁路,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我们创新采用先进转体架桥法,并借助BIM技术进行了几十次模拟推演,”中铁二十四局南潼高速公路SG项目部经理杨文虎道出成功背后的艰辛。南潼高速作为川渝南北新动脉,通车后将成为推动成渝“一小时经济圈”融合发展的新干线。
与此同时,阆营高速(蓬安段)白玉枢纽互通立交、G42成南高速扩容项目控制性工程嘉陵江特大桥等建设现场,同样是一片繁忙。建设者们冒雨加班,架设现浇梁支架;嘉陵江特大桥的顺利合龙,标志着川内最长高速扩容项目取得关键进展,其采用的“新型数字化无轨式三角挂篮”技术,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这些纵横交错的路网,正不断缩短南充与成渝乃至更广阔天地的时空距离,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流动活力。
文旅融合:绘就诗与远方新画卷
文旅项目是激发消费潜力、塑造城市品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南充深挖历史文化底蕴,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绽放出独特魅力。
在南部县满福坝,“春风十里”城市文旅综合体国庆节开园,便吸引市民游客纷至沓来。传统演艺与机械游乐、非遗传承与数字体验在此巧妙融合。项目负责人冉德华介绍,他们通过多元化业态组合,旨在打造县域文旅消费新的增长极。
古城阆中,文旅配套持续升级。位于古城西门的城隍里项目主体已全部完工,工人们正进行最后的装修装饰,预计年底投运。项目负责人陈湘俊描绘着蓝图:“建成后,这里将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沉浸式主题文化夜游体验街区,成为阆中又一座‘城市会客厅’。”该项目以“城隍文化”为核心,深度融入民俗体验与非遗展示,将有效补充古城高品质住宿,填补夜间消费空白,推动阆中从“日间游览”向“昼夜联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