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永流传

时间:2025-09-05 08:39

●市委党史研究室刘斐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奎

“我时刻铭记爷爷和父辈的教诲,接续传承红色家风,坚持把爱党爱国作为人生信条,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始终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辜负先辈的付出与牺牲……”9月4日,在参加四川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时,抗战烈士陈修文的孙子陈乔发言说道。

英烈永垂不朽

陈修文的英雄事迹,一直在江苏盐城和南充广为传颂。每到清明节,人们手捧鲜花,前往他的牺牲地和故居,深切缅怀这位英勇献身的英雄。

在盐城市,陈心平(陈修文曾用名)名字被刻在“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一侧的石碑上。四川省有关部门编辑出版了《抗日英烈陈修文》一书,记录并弘扬他的事迹与精神。

陈修文牺牲后,妻子贾端明含辛茹苦,把4个孩子一手带大。“为了国家,他连自己性命都不顾,我当然要把儿女们抚养成人,告慰他的在天之灵。”贾端明生前告诉孩子们,要充分了解和记住父亲的光荣事迹。

2014年9月30日,国家首个“烈士纪念日”当天,陈修文的长女陈素琼挥笔写下《回忆爸爸》一文,深情回顾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和传承父亲遗志的决心。

陈修文的儿子陈志灵是在父亲离家10天后出生的,一生未见过父亲,成为终生遗憾。2022年7月,在父亲牺牲80周年之际,他含泪赋诗,纪念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毅别妻儿赴延安,千里跋涉多艰险。家书字字凝深情,日记篇篇抒宏愿。誓以丹心护民众,甘洒热血卫江南。盐城之战显本色,英名长存天地间”。

传承优良家风

陈修文的后人一直珍藏着一张黑白照片,那是陈修文参加革命后留给家人的唯一一张照片。

“昆仑山之高,黄河水之长,打走日本帝国主义,再回来与母祝寿称觞。”将照片翻转,上面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辨。这段铿锵誓言,不仅表达了陈修文誓死抗日的决心和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更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参加抗战后,陈修文共寄回了7封家书,也一直被他的后人作为“传家宝”保存。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陈修文的孙子陈乔说,从家书“长征昭昭自有意,国家民族少年事”的豪迈情怀中,从“君既有心救国家,为难任难敢怨他”的赤胆胸襟中,让他更加懂得了爷爷至死不渝跟党走、义无反顾赴国难的无悔选择。

英烈事迹代代传,陈修文的后人始终接续传承红色家风,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始终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陈志灵退休后还长期投身于关工委的事业,向青少年讲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还常常告诫后人:“爷爷是爷爷,你们是你们。爷爷的功勋是历史,而你们的路,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红色村庄焕发新貌

经G42沪蓉高速,从嘉陵区大通收费站下道,经过2公里多的路程,就到了谢家嘴村,这里就是陈修文的出生地。如今的谢家嘴村,已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名单。

谢家嘴村山高沟深,其中有一个大山沟形似大雁,得名大雁沟。在大雁沟的中部,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四合院,1908年,陈修文就出生在这里。如今,陈修文的故居仍保存较为完整,白墙红梁的大院在绿水青山中格外显眼。每年清明时节,陈修文的后人以及陈氏宗族成员都会从各地回到家乡,一同祭奠英雄,缅怀先烈。

如今的谢家嘴村发展起了柠檬产业园,建好了村道路,远远望去,绿水青山间产业兴旺,乡村美景犹如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特别是入选第三批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名单,给村里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村里正以此为契机,围绕“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目标,实施陈修文故居修缮保护,以及村级多功能活动阵地、烈士展览室、红色文化广场等建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