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统计局 吕杰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书——季羡林先生的晚年散文集《时间从来不语 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终身教授,被尊为“国学大师”。他生于1911年,亲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精通12门语言,却始终以“一介布衣”自称。这本书收录了他88岁至98岁高龄期间写的35篇随笔,书里没有高深的道理,只有老人絮絮叨叨的日常观察,却藏着看透人生的智慧。读完这本书,就像在忙碌中找到一片树荫,让人能静下心来,重新思考时间的意义。
一、时间教会我们谦卑
书里开篇就说:“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句话让我想起老家门前的一棵柏树,小时候总嫌它很小、长得慢、没有变化,现在再去看,已然成为参天大树。时间就像这棵树,它不催你,也不解释,但等你回头看时,答案都长在年轮里。
季老在病房里观察窗外的梧桐树,一看看了十年。他说:“叶子黄了又绿,人却总想追着时间跑。”这让我明白,我们整天焦虑“赶不上”“来不及”,其实是用跑百米的速度在跑马拉松。时间不会因为谁着急就加快脚步,它只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把该给你的东西慢慢铺开。
二、缺憾是完美的另一张面孔
书里反复提到“不完满才是人生”。季老讲自己小时候偷吃供桌上的月饼,被母亲罚跪,结果几十年后回忆起来,那个跪着的中秋夜反而成了最温暖的记忆。他说:“裂缝里透进的光,比满屋子的灯都亮。”
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美才是人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才是生活的常态。以“不完美才是常态”的态度和角度看人、看己、看人生,对人可以互相谅解;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可以笑看人生起落,好处显而易见。那“不完美”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要“躺平”了呢?季老借用一句中国古话:“尽人事听天命”。接受“不完美”结果的前提是,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换来的只会是对结果不公的质疑,亦或是失去冷静的无休止的抱怨。
三、离别是重生的序章
书中描写陪伴十七年的老猫临终出走,是最触动我的篇章。季老没有渲染悲伤,反而赞叹:“它维护了生命的尊严。”这让我重新思考离别的意义。树叶凋零是为新芽腾出位置,河流消失会在地下形成暗涌。消失不是终点,而是形态的转换。就像春天永远不担心花朵坠落,因为泥土里藏着来年的种子。学会与离开的事物温柔告别,是对时间最郑重的回应。当我们不再执着于“留住”,反而能获得更恒久的拥有。
四、等待是无声的成长
季老在燕园埋下藕节,三年未见花开。当第四年红莲绽放时,他说:“时间埋下的伏笔,终会破水而出。”这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很多答案需要岁月来孵化。现代人习惯即时反馈,却忽视了沉默期的价值。麦苗在雪被下积蓄力量,蝉蛹在泥土中准备羽化,这些看不见的进程,恰恰是最关键的成长阶段。等待不是停滞,而是让灵魂跟上脚步的过程。就像老茶需要时间转化涩味,人的认知也需要岁月来醇化。
读完这本书,有三点感受:1.别和时间较劲:它走它的桥,我们走我们的路。2.把缺憾当朋友:完整的人生需要留点缺口透透气。3.学会和过去握手:昨天的眼泪会变成明天的露珠。
季羡林先生用将近百年的岁月告诉我们:时间不是敌人,而是最耐心的朋友。它不说话,但它把答案藏在四季轮回里,藏在茶杯升起的热气里,藏在路上等红灯偶然瞥见的晚霞里。
最后,我想用书里最打动我的一句话结尾:“生活就像吃甘蔗,别急着嚼,含着才能尝到甜。”愿我们都能在时光的长河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