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机关召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集中学习会(写作交流)

时间:2022-05-23 03:42

   5月17日下午,市政协机关召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集中学习会,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听取了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周糈杭所作关于材料撰写的专题辅导。7位同志结合工作实践进行讨论交流,现将发言刊发于后,供相互启迪,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勤练写功 保持定力 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副主任   秦兀焜

 

写作是机关干部的基本功、必修课,材料的撰写是政协干部必备的技能之一,要不怕写、写不怕、怕不写。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材料,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呢?结合我的所思所想所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素材全面才有底。写一篇大的文章,有充足的素材心里才不会慌,才有底气。如果没有相关素材、没有准确的数据,全靠自己由心臆想、凭空捏造是行不通的,存在内容空洞、篇幅短小、数据经不起推敲等缺陷。积累素材,功夫要下在平时,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多关注理论书籍、报刊、新闻媒体,一是积累领导的讲话,往往领导人讲话代表了政治的风向标。二是积累贴切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好的修辞手法可以充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三是积累优美、风趣的词汇,让读者感觉文章更顺畅,阅读更轻松。

二、标题精炼才醒目。好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一篇文章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起到更好的效果,标题的作用占7成。一篇优秀的文章,大标题能准确表达意思,提出要表达的主题,力求新颖脱俗,使人能有想立刻读下去的愿望。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外交工作文章的标题《跨越时空的友谊 面向未来的伙伴》《让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扬帆再启航》等。而小标题则要求标新立异,对仗工整,特别是使用排比句让文章气势更恢弘,表达效果更加深刻。例如在深化改革文章中的小标题:改革决心大,思想上就要同心同德;改革方向明,目标上就要同心同向;改革要抓实,行动上就要同心同行。

三、结构合理才稳固。结构是指一篇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即文章的布局谋篇,是文章的框架。好的文章一般结构上有三要素:一是完整性,不能“残缺破碎”;二是层次性,不能思路模糊、段落安排颠三倒四;三是规范性,使整篇文章首尾呼应、伏笔照应、顺序流畅、架构稳固。结构模式特点分为十类:分总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对照式结构、破立式结构、截面式结构、串珠式结构、对话式结构、升华式结构、时序式结构和事序式结构。只有摸清结构的特点,才能准确把握文章全局。

四、逻辑严密才清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能展现出连贯性和条理性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没有逻辑性的文章像流水账,容易存在思维混乱和逻辑不清的硬伤,文章缺乏起承转合的自然节奏,读起来较生硬。为避开逻辑混乱的问题,应该遵循四个原则:明确观点、理清条理、善举案例、切中论点。切忌思维混乱,段落与段落之间出现内容交叉现象。

五、引用金句才生动。名人富有哲理、发人深省的语句,是经过实践,为无数事实所证明,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有很强的说服力,也给文章的立意提供了思想观点,增强了厚重感。名言警句恰当的引用到文章当中,才能感觉出文章有深度、有哲理、有灵魂、有说服力,留给读者更多思考的空间,让读者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让文章妙笔生花。

总之,提高写作能力无捷径可言,必须靠自己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积累、多修改,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守得沧海横流日,剑破苍穹荡阴霾。熬得住写材料的清苦和孤寂,反复练习,才有云开见日月的甜蜜。

 

 

 

从事材料写作工作的几点感受

市政协研究室信息宣传科科长   魏东

 

非常感谢再次给我一个汇报工作的机会。2009年我从学校毕业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工作单位在变,工作岗位在变,但工作内容一直没怎么变,13年里主要在与文字材料工作打交道。

下面,结合平时学习思考和工作实际,交流三方面的深刻感受:

第一个深刻感受:写材料真的是个“苦差事”。写材料苦不苦,大家心里都清楚。个人体会写材料有“三苦”:

一是“写不完”的苦。“材料恒久远,一写永不停”,一旦上了写材料的“车”,一般情况下很难“下车”。写材料经常一个接着一个,基本上是一年写到头、一年坐到头、一年忙到头。这是一苦。

二是“写的过程”苦。接到一个材料起草任务后,本着对领导负责、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往往在搜集素材、深入思考、谋篇布局、独立起草后,还要反复推敲、反复打磨、反复修改、反复校核,弄得人心力交瘁。同时,写材料加班加点是常事,特别是有时候材料来得急、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写的过程心里就像压了个“大石头”,让人喘不过气。这是二苦。

三是“写不出来”的苦。曾经有段时间,感觉好像进入了工作“瓶颈期”,那段时间接到材料没有思路、无话可说,感觉憋得慌、心里苦。这是三苦。

实事求是地讲,写材料是个“苦差事”,但对我们这些年轻干部来说,这也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锻炼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准、思维能力和大局观念。虽然我材料写得不够好,但正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写,所以才有机会从仪陇最偏远的乡镇,逐步调到县政协、市政协,可以说,我本人就是写材料的直接受益者。因此,我特别珍惜现在的研究室文秘写作工作岗位,把“苦差”当作“美差”,真正用心、上心、沉下心,努力向“不怕写、写不怕、怕不写”的思想境界靠拢。

第二个深刻感受:写材料特别需要研究精神。为什么写材料需要研究精神,因为我们的研究成果有时候直接体现为主席的讲话、政协的文件,可能成为政协推动工作的具体思路或重点抓手。所以,研究非常重要。作为文秘人员,我们应该懂得研究什么、怎么研究:

一是会研究政策文件。俗话说,“领会上头,摸清下头,两头一碰,才有写头”。比如,市政协当前正在推动智库建设,研究室在推动落实这项工作过程中,除了研究上级政策文件“有什么”“规定了什么”等情况,还重点研究了结合政协实际“如何落实”等问题,逐步明确了“133”的智库建设思路。

二是会研究理论问题。比如,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阐明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室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人民政协七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深入思考了人民政协精神的发展构成,研究提出了“与党同心”的初心精神、“包容并蓄”的协商精神、“为国履职”的担当精神、“为民尽责”的服务精神、“团结开放”的合作精神、“务实进取”的奋斗精神等六个方面的人民政协精神内涵,不一定权威准确,但在理论上具有原创性,全国各地还没有系统提出来过。

三是会研究具体工作。材料是为工作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把工作说清楚、把工作布置下去、把工作落实到位。我们对工作思考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以及对工作的关注度、融入度、投入度,决定了所写材料的效果和可用程度。比如,上周召开的专委会和界别工作会议,研究室在组织材料的时候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专委会和界别“三个联动”的工作思路,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

第三个深刻感受:写材料需要养成一些好习惯。既然上了写材料的“车”,就应该做走心、上心、用心、有心的文秘人员。我认为,养成有些习惯对文秘人员成长非常重要:

一是学习积累的习惯。写好材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知识、经验、资料的不断积累。我们平时应该注重提高各类知识储备量,留心保存重点资料和写作素材,勤看多记,积少成多,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二是领悟琢磨的习惯。写材料是为领导服务的,需要经常关注领导在思考什么、有什么具体提法主张、有哪些鲜明风格。我们可以把领导的独到观点、思想火花、经典金句记下来,在有关材料中得以体现,做到与领导的思路对接、主张对应、风格对路,力争材料写到领导的“心坎”上去。

三是练习总结的习惯。文笔是练出来的。刚开始接触材料工作,难免存在不想写、不愿写、不敢写的畏难情绪,我们应该拒绝“躺平”、敢于“出圈”,转变“躲”和“怕”的思想。回想2015年到市政协研究室工作以来,得到了很多练手的机会,自己在多写多练的基础上,对领导审改稿反复研究琢磨,逐步掌握了各种公文写作的特性、要求、布局、方法等具体“门道”或“套路”,让材料写作变得不那么难、不那么累、不那么苦。

总之,我将向在座各位领导学习,始终珍惜岗位、勤学苦练、精雕细琢,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用文字书写工作、书写事业、书写人生!

 

 

 

如何撰写材料

市政协办公室(农业和农村委)农业和农村科科长  马宇翔

 

材料撰写是机关工作的基本功。一篇好的材料,往往是主题明晰、架构清晰、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撰写一篇好的材料,必须要过好素材整理关。

一要谋篇布局“搭架子”。所谓“搭架子”,就是在动笔撰写材料前,先提炼主题及安排素材。换言之,即确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只有搭好了架子,才能在写作时运筹帷幄、有条不紊。关于“搭架子”,我总结为要选好题、定好位、立好项。选好题,就是选择好材料的主题,即中心思想。个人认为,选题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最好选择社会热点问题,包括上级和群众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从自身擅长的领域着手,这样成功的几率比较大。定好位,简单而言,就是确定材料的目标,即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且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立好项,就是围绕确定的主题来谋划或构架整篇文章,整体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写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要去粗取精“定料子”。在搭好“架子”后,接下来就要“定料子”。由于先前调研、收集得来的素材是未经整理的,就像一盘“粗沙”,有些素材并不是材料所需的,因此就要有“沙里淘金”的“定料”功夫,有所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依个人的体会,“定料子”讲究精、准、新。“精”就是要精当,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选取那些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内容重施笔墨,对“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则删去,毫不可惜”,从而使整个文章层次分明、表述准确、简明扼要。“准”就是要准确,文章必须围绕“问题”而展开,尤其要注意抓住那些“一碰就响”的情况、“一针见血”的问题和“一目了然”的典型,从而使文章的论证更有力。“新”就是要新颖,有独创性,不要人云亦云。要使文章独树一帜,就需要对现有的素材反复筛选,综合提炼,选择出新的角度,挖掘出新的主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三要精雕细琢“盖房子”。框架搭好了,素材选齐了,最后就是写作成文的过程。撰写过程中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问题分析必须“透”。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准简单表象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内容。比如对调研对象所发的“牢骚”等,就要进行分析和思考,努力找寻它们的真实意图。二是语言表达力求“练”。撰写材料,语言表达要力争“多一字则长、少一字则短”,有一说一,不说“多余话”、“题外话”和“重复话”。可以结合实际选择一些简洁、明快、生动而又意蕴深厚的民间俗语、业务“术语”、部门“行话”以及比喻和例子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也能使之更为生动、得体和富于吸引力。三是文章内容务必“实”。虚假的内容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材料中所反映的情况、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所提出的观点、展开的论述必须符合事实,提出的对策必须符合逻辑、切实可行,这样的材料才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普遍的欢迎。

 

 

 

调动激情  注重细节  保持敏锐  调优心态

市政协办公室(人口资源环境委)人口资源环境科科长  汪月彬

 

刚才,秦主任、魏科长、母科长等几位同志已经从很专业的角度谈了材料写作,真正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学习探索热情,也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恐慌。在县上工作的时候,也曾长期战斗在文秘战线,这里,结合自己的心路历程,就材料写作谈四点感悟。

一、写材料,最易消磨的是激情。激情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最大动力。上次我也谈了,接到材料任务,首先的心情是郁闷、其次是忐忑、最后是激动。写材料其实就是以文辅政,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作为皇帝,把写文章提到这样的高度,值得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志欣慰。从组织的角度讲,把材料写作的任务交给大家,必定是领导的信任和重视,是反复权衡、慎重考虑的结果。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一定是激情满怀、壮志凌云,但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忙碌,是否还如当初那样保持着这份激情呢?正如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所说:一个人能红两年,很可能是偶然的,能红十年,就是有道行的,能红二十年,那是刘德华。写材料也一样,能够长年坚持而初心不改,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写材料属于智力服务,没有激情的服务,最终只会降格为应付。

二、写材料,最易忽略的是细节。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但对于写材料的同志来讲,细节体现的是水平。材料写作看似不是大事,但也不是小事,每一个环节都有细节,细节也能看出深度、折射用心程度。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县召开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一位局长作经验交流发言,按理说这本是好事,可这位局长在发言时突然“卡”住了,进行了一半就没了下文,站在发言台面红耳赤的,等工作人员走进询问,才知道发言材料少打印了一页,本是经验交流发言却遭到了县委、县政府的批评。也许有人觉得冤,作为大会发言材料,从起草到成稿要经历四五个人,但是都忽略了翻一翻稿子这个细节,以至于酿成大错。

三、写材料,最不应丢弃的是敏锐。文秘岗位最重要的能力素质是敏锐,丢掉了敏锐,就失去了灵气。敏锐一词我们都不陌生。我理解,闻风而动谓之敏,昂扬向上谓之锐。敏是行事风格,锐是精神状态。工作中,有时候面对一些紧急材料却难以动笔,说到底是个敏锐问题。在第一次学习研讨会上,秘书科给大家印发了一份市委办公室关于2021年度公文报送错情的通报,25个单位报送的公文种类繁多,但是错情不断,因此还要扣减目标分。可能有人会认为公文写作只要把问题说清楚就可以了,规范与否不是特别重要。但是从材料起草的角度来看,撰稿人敏锐意识是否到位,因一个人的错误而影响整个单位的形象,这些典型案例教训深刻、值得深思。

四、写材料,最难调整的是心态。写材料一年到头忙忙碌碌,甚至需要通宵熬夜,是苦是乐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其实这个岗位非常重要,既能锻炼人培养人,也是一个展示自己的重要平台。因此,保持一个良好心态非常重要。具体来讲,一是做到忙而不烦。因为烦和不烦,事情它都在那儿,一件也不会少,烦的是自己,伤的是别人。二是做到忙而不乱。用弹钢琴的技艺统筹工作,做到重点事重点办,难点事创新办,关键事认真办,其他事悠着办。三是做到忙而不废。任何一样工作干的时间长了,容易滋长经验主义、习惯主义,甚至谨小慎微,不敢大胆创新突破,写材料也一样,因此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很必要。我想,办公室组织青年同志举办研学活动,让大家停下来学一学,静下来想一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调整大家的心态。

 

 

 

对材料撰写的几点体会

市政协办公室(教科卫体委)教科卫体科科长  吴 平

 

按照市政协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的学习安排,今天围绕“材料撰写”谈点体会:写材料有“三重境界论”,就是“不怕写、写不怕、怕不写”。不怕写,任何材料来了都不怕,说明你有写材料的勇气和能力;写不怕,写得再多、再难、再苦也不怕,说明你有钻研的韧劲、能吃苦的精神,同时也还有反复修改、不怕推倒重来的强大心理承受能力;怕不写,说明你始终有一种危机感,怕写作能力不被认可,领导不给机会让你写。写材料是公认的“苦差事”,过去我们常说,写材料的人是“政治上的红人、工作上的苦人、生活中的穷人、家庭里的罪人”。但这种“苦差事”,对机关年轻干部来说,是一种最有效的淬炼。对此我有三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材料写作是锻炼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比如说一篇调研报告的撰写,需要经过实地调研掌握大量的素材,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学习此项业务、研究工作的过程,只有写作人自己先吃透情况、熟悉工作,才有可能写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年轻干部的成长中最怕的就是学不到东西、能力提升慢,材料的写作刚好就是自我学习、能力锻炼的重要途径,特别对于年轻干部来说材料的写作能够快速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准、思维能力、大局观念等综合素质。

二、材料写作是提升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领导们经常说“既要干的好也要说的好”。就是说在干工作的过程中既要把具体的业务工作做好,也要善于归纳把工作总结好、汇报好、宣传好,而这个归纳总结的过程往往就是撰写材料的过程。比如说著名的文建明“三二”工作法(三制、三定、三教育,两下、两集中),特别是两下(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两集中(集中服务、集中理财)当时的很多乡镇都是这么做的,但是通过归纳、提炼、总结就形成了文建明工作法成为全国乡镇党委工作的示范,文建明同志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是材料写作提升工作质量的典型案例。

三、材料写作是个人成长进步的竞争核心。写材料很苦也很累,以前我在网上就看见过一些调侃(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材料;洛阳亲友如想问,就说我在写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材料。)虽然这些打油诗都是带着戏谑,但是也反映出写材料这事确实很苦、很累。但是我想说正是这样的苦差事成就了大家,为什么这么说呢?机关干部的三大基本功是出主意、办事情、写材料。出主意,你不出也行,有领导出,你照着去做,能跟上就可以了;办事情,你会办,别人也能办,能到机关来工作,大家都有一定的办事能力。区别就在于写材料上,不是人人都能写的,也不是人人都能写好的。所以,从写材料可以反映一个干部的综合素质,更是核心竞争力。

现在回首自己13年工作经历,在文秘战线也是几进几出,材料水平仍有待提高,下面就材料实际写作中的三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是机械性背记。说白了就是要不断的积累,对各类典范例文和上级下发的文件进行反复研究揣摩,认真体会品味,达到烂熟于心,几乎背诵的程度,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写作。还有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到金句、好的结构,多记多写。记得2012年我刚到组织部时,由于那时刚进机关,缺乏工作经验,基本上什么也不会。当时我们的股长就叫我先看材料,看领导讲话,看文件方案。通过背材料,有了范文,才对怎么写材料也慢慢找到了感觉,这段时间为我后来写材料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是创造性模仿。我们遇到材料不知如何下笔时,要注意学习范文,把别人的思想观点真正揣摩透,变成自己的东西,为创造性模仿储备知识。拿到一份材料,首先要想一想,如果是自己起草这份材料应该怎样写,分几个部分、提什么观点,然后再看看人家是怎样把握的;看到一个大标题,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应该如何论述这个观点,再比较人家论述的方式,看看孰优孰劣。

三是经常性总结。毛主席曾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刚才市委办周主任的讲座中也提到材料撰写是一门经验学。在实际工作中,单位组织的一些活动,下发的一些文件,采取的一些措施,研究的一些办法,有些什么好的做法,做了哪些有成效的工作,有什么突出的问题和好坏典型例子,都需要我们多总结、勤总结,认真归纳记录,方便写文章之用。还有就是注重材料的初稿和定稿的对比归纳,看看领导为什么要这么改,改了之后强在哪里,为今后材料撰写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珍惜机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材料写作水平,展现新时代政协干部的风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