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火种:一本冷门党史读物中的百年青春对话

时间:2025-07-09 09:54

仪陇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伏聪

信仰从未老去,它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在每一代青年心中重生。当我翻开《青春火种:追寻党的成长足迹》时,一股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这本2025年4月刚刚面世的新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活的叙事,在我心中点燃了一簇不灭的精神火焰。

一次与百年前同龄人的不期而遇

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权威专家张神根、张倔联袂撰写的《青春火种》,聚焦1915年至1921年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不同于传统党史著作的宏大叙事,这本书匠心独运地拆解历史,用22个热血澎湃的故事与近60幅珍贵历史图像,构建起一场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

翻开书页,百年时光在纸间流转:1915年《新青年》创刊号如闪电划破旧中国的漫漫长夜;北大红楼内,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驱以笔为矛掀起“头脑风暴”;工人夜校里,青年知识分子进行着最早的“社群经营”;直至1921年,平均年龄仅28岁的代表们汇聚上海石库门,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最令我震撼的是书中对新民学会通信网络的描述——作者将其喻为“微信式通信”,那些穿梭在湖南与北京之间的信件,承载着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恰似我们今天在社交网络上的思想碰撞。这种跨越时空的青春共鸣,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份与事件,而成为一群青年在黑暗中点燃星火的成长史诗。

信仰的温度:从纸面到心间的旅程

作为“青年大思政”书系的开篇之作,《青春火种》实现了红色基因向情感共鸣的创造性转化。书中精心设计的“名言金句”与“青年问答”板块,引导读者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当百年前的青年面对国家危亡选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今天的我们如何为实现民族复兴挺膺担当。

在“中共一大的秘密筹备”章节,我被一群年轻人缜密而充满激情的组织过程所震撼。他们中有人放弃优渥家业,有人诀别新婚妻子,更有人预见到可能牺牲却义无反顾。书中引用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回忆,描述代表们为躲避搜查转移到嘉兴南湖时,在船舱内压低声音欢呼的场景,那份在危机中依然澎湃的青春激情,穿透百年岁月直击心灵。

作者通过细腻笔触还原了毛泽东从师范生到革命者的蜕变轨迹,再现了周恩来在迷茫中寻得光明的思想历程。当读到23岁的恽代英在日记中写下“国不可不救,他人不肯救,则唯靠我自己”时,我猛然意识到这位先驱写下这句话的年龄,正与我此刻的年龄相仿。历史与现实的镜像在此刻重叠,让我真切体会到“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的深刻内涵。

火种新生:在新时代点燃信仰之光

这本书给予我最大的启示在于:精神火种需要行动来传递。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在基层工作中常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书中“青年问答”板块提出的问题:“当今天的90后、00后在书中读到百年前同龄人的抉择时,会如何作答?”时刻萦绕在我心头。

在业务经办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书中“工人夜校的社群经营”智慧,将单向的政策宣讲转变为参与式协商;面对复杂民生问题时,想起书中青年先驱们“在模糊中见光明”的探索精神,学会在调研中寻找突破口。当同事惊讶于我在困境中的韧性时,我想正是书中那些青年形象赋予的力量——他们能在军阀割据的黑暗中擎起火把,我们何惧今日工作中的挑战?

书中特别收录的“未选择的路”章节,展示了同时代其他青年群体的不同选择。有人沉溺虚无,有人妥协现实,更有人走向反动。这深刻启示我们:信仰的选择决定人生的方向。在物质丰富的今天,青年党员更需警惕精神懈怠,让百年前点燃的火种在新时代焕发光芒。

永续的星火

合上书页,封面上那簇跃动的火焰仿佛已融入血脉。这本书最珍贵之处,在于它将党史从“纪念馆”请到“生活现场”,使百年前的青年不再是教科书中的雕像,而成为可以促膝长谈的挚友。他们的困惑与坚定、迷茫与觉醒,恰是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路上的精神坐标。

《青春火种》在冷僻中见深度,在创新中守正脉。它没有重复那些被无数次引用的名言典故,而是从尘封档案中打捞鲜为人知的青春细节;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却通过精心设计的历史情境,引导读者在思考中建立自己的信仰坐标。

当代青年党员肩负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任,尤其需要从党的青春岁月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这本冷门佳作恰似一座跨越百年的精神桥梁,让我们在追寻先驱足迹时,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担当。

当火种传递到我们手中,让它照亮前路,温暖他人,方能不负青春,不负时代——这便是我从《青春火种》中获得的最珍贵启示,也是一名党员对百年青春最庄严的承诺。

信仰的火炬不灭,只待每一代人用自己的方式将其点燃。

分享到: